截肢术后的残肢护理及训练
发表时间:2019-03-27 文章来源:北京瑞祺祥康复辅具中心 浏览量:
截肢术后,为了促使残肢消除肿胀,早日定型,使各种残肢病症得以治疗,残存关节的活动范围得以增加,肌肉得以
强化,以满足装配假肢所需的良好的残肢条件。及时对残肢进行护理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截肢者康复治疗
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下介绍残肢护理及训练的几种主要方法。 ‘
1.弹性绷带包扎
此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伤口拆线后,立即进行弹性绷带包扎,是预防或减少残肢浮肿及过多的脂肪组织,促
进残肢成熟定型的关键步骤。包扎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腿残肢采用10cm宽、大腿残肢采用12.5-15cm宽的弹性绷带,长度为2-4m。
(2) 其缠绕步骤如下两幅图所示,先顺沿残肢长轴方向包绕2—3次,然后再尽可能地缠向斜上方绕成螺旋状。对
于大腿截肢的残肢,应缠绕至骨盆部;小腿截肢的中、短长度残肢,需缠绕至大腿部。


(3) 全日包扎着,连夜间也不可除去,但每天应换缠4一5次。
(4) 弹性绷带的松紧情况,如下图所示,应为越往残肢末端部缠得越紧,切不可疏忽。


另外,除了以上介绍的弾性绷带包扎法外,还有采用硬性绷带、半硬性绷带包扎的方法。
2.理疗
理疗即物理疗法,从广义上讲,是指用物理的手段,即利用运动、电、热等进行治疗。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理疗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以运动疗法为中心的体系。因此,从康复医学的角度,理疗应包括运动疗法(体疗)和其他物理疗法。所谓“理疗师气”(PT)的工作,便是如此。
但从狭义上讲,按医院里的习惯叫法,理疗又被单指除运动疗法以外的、采用其他物理手段的物理疗法。这里,首先就这种“其他的”的物理疗法加以介绍。理疗的作用是减轻肿胀、增加或减少血运。在截肢者的康复治疗中主要用于预治和治疗各种残肢并发症,诸如肿胀、疼痛、挛缩、粘连、溃疡、炎症等。医师在使用各种理疗方法时,一定要在了解适应症、利弊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以疼痛为例,从急性疼痛中感受到侵害感受器的剌激,到慢性疼痛引起行动的变化,存在多种状态,必须根据具体状态选择物理手段。
目前常使用的理疗方法有:温度疗法(冷、热)、机械疗法(按摩、涡流浴、电疗、水疗)也可作为温度疗法的一部分来考虑。下面着重就冷疗、热疗这两种最常用的温度疗法加以介绍:
(1)冷疗法
冷疗分为低温治疗和冷冻治疗,二者在使用温度上有明显差别。低温一般高于0度。在持续较长的时间内缓慢降温(以免造成组织细胞不可逆的损伤);而冷冻是用很低的温度(接近或低于0度),在短时间内(数秒或数分钟)降温。冷疗的作用有减轻疼痛、减轻肌肉急性痉挛、增加胶原的弹性、减少局部循环、增加局部循环、减少局部组织代谢、减轻浮肿等。其中,10分钟以下的短时间冷却可减少局部循环,而15-30分钟的长时间冷却可增加局部循环。
① 使用方法:目前在冷疗中的用物有冰、胶状冷却物,以及化学制品的致冷袋、致冷汽等。最近为获得低温(-30度),也使用更大的局部致冷器械。
② 适应症:肌肉、骨骼的急性炎症以及症状相似的疾病(如扭伤、软组织挫伤等)。另外,在早期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也可以用来获得一时性的无疼痛状态。
③ 注意事项:在3度、4度以下使用时,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垫上毛巾等再行冷却。另外,由于冷疗后其痛阀值下降,所以患者在治疗后应避免马上做激烈运动。
(2)热疗
按其所达组织深度分为表浅热和深部热,按其性质又分为干热、湿热,进一步按热的传导方式又分为直接接触传导(热敷等)、通过媒介物传导(红外线等)、用其他能的形式进行热转换(超声波等)。目前常用的热疗方法及其到达的组织深度,如下图所示:


①生理效果:热疗引起的生理反应,受到组织温度上升的程度、温升持续时间、升温范围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中,血管扩张作用是由于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温热引起炎症状反应的间接作用,这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次是作为物理疗法的一个重要作用,使胶原弹性增强。因此,若在对挛缩的肌肉进行伸展运动前施以温热方法,会使伸展效果更好。再者,温热可以减少纤维活动,其结果会抑制肌梭的兴奋性。这一性质,可用于肌肉痉挛或痉性肌的治疗等。对疼痛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这-效果,被认为是温热刺激进入疼痛的所谓入口后.可以避免疼痛刺激的传入。
②使用方法:最简便的作法是将手边的毛巾用热水加温后进行热敷,但这—作法存在着温度会很快降低的缺点。为有效地进行热疗,现已研究出多种方法,有减缓温度下降的方法(热敷垫)、能给予通常所不能给予的高温的方法(蜡疗)、既能减少体内热的衰减又能把热传到组织深部的方法(微波)等。
a.热敷
一种是市场上出售的在布袋中装入硅胶的热敷袋。将这个袋子放 入加热槽内加温至65度左右后使用。这种袋子靠其中硅胶的作用,只要不干燥,能保温20-30分钟。使用时注意在袋子与皮肤之间垫上毛巾或布,以防烫伤。
另一种是用化学产热剂制成的遇到空气可自行发热的热敷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例如日本产的一种名叫“好卡隆”的热敷袋,最高温度为63度,平均温度为53度,保持40度以上的持续时间可达14个小时。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加布垫防烫。
b.蜡疗
将石蜡和矿质油按7~8:1的比例混和装入带有保温装置的金属槽中,用51.7-54.4度的温度溶化。然后将治疗部位浸入槽中5-10秒后立即拿出,待蜡凝固后再次没入,如此反复10次。结束后用型料布包在蜡上,保持30分钟。之后将蜡取下,重新放入槽中。蜡疗过程中注意防止蜡膜破裂,浸入深度从第二次以后逐渐变浅。
也可采用刷蜡法。即将加热溶化的蜡液用毛刷逐层刷在治疗部位,刷至1 ~2cm厚,再用棉布包好保温30分钟至1小时。
c.电热疗法
通过传导加热的方法。常用的有超短波、微波、趙声波等。各种方法以其不同的热传导方式将热能传到组织深部。
——超短波。这种方法是利用电极之间的间隙作为电界,在其部位电能转换成热能。使用的超短波装置为输入功率800W-1.5KW,输出功率300 ~ 500W。通常采用电容电极法,用软橡胶或塑料包覆的电极。使用时只需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即可。另外,超短波的热传导性与组织含水量有关,水份丰富的组织传导性好,能提高热效。因此,针对含水分较多的肌肉组织可适当提高温度;而且对于需要热疗的关节或肌肉,在不被较厚的软组织覆盖的部位效果最好。
——微波。医疗上使用2450MHz。但根据美国的研究证明,波长短的微波对提高肌肉温度的效果大,而且使骨骼因
反射产生的所谓“热运动”的危险性也小,所以目前作为理疗使用916MHz。微波是靠装置内的磁控制管产生的,装置外面装有辐射器和控制板。使用时只需将辐射器对向患部照射即可。根据准备加热组织的深度,将辐射器与皮肤相隔5~10cm,利用调节间距来调节辐射强度。另外,输出功率和照射时间,可通过调节控制板来控制。
——超声波。是将电能转换成声波的机械振动,并通过声头发射进行治疗的方法。由于声波在空气中不能有效地传播,所以需在声波与皮肤之间放置容易传导声波的媒介物(水或矿物油)。超声波实际作用是通过将高频音能(振动)在组织内转换成热能,使肌肉的温度上升7-8度。超声波向组织内的传播与组织的吸收特性和干扰物的反射有关。骨骼对超声波的吸收是肌肉的10倍,因此在肌肉和骨骼的界面处会被强烈升温。超声波疗法,除与其它电热疗法
有同样的热效果外,还可利用声波产生的机械振动扩大生物膜的通透性,从而获得其它电热疗法不能得到的效果。
d.电热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所有的电热疗法都适用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疾病。
禁忌症为心脏装有起博器、体内存有金属物。因为电热疗法会有选择地引起这类金属的温度升高,从而引起周部烫伤。关于这一点,超声波比微波、超短波相对地安全些。
其它禁忌,还有血运障碍性血管疾病、静脉炎、恶性肿瘤等。另外,还应避免在感觉障碍的患部使用,以免病人因感觉不到热而被烫伤。

上一篇:装配下肢假肢对截肢术的要求 下一篇:常见的残肢并发症怎样进行理疗